当上海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午餐中闻到虾仁炒蛋的臭味时,被临时撤下的不仅是一道菜,更是一把扯下了校园食品安全防线的遮羞布。
从“鼠头鸭脖”到“蛆虫绞肉机”,类似事件反复上演的背后,是供应商逐利短视、学校监管缺位、部门履职乏力共同织就的治理困局。频发的事故本质上是制度设计缺陷的集中爆发。《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》虽已实施多年,但“纸面合规” 与实际执行的鸿沟始终存在。不仅是上海的家长,其他地方的家长们也很焦虑。
首先,涉事的绿捷公司并非初涉争议,企查查数据显示其存在59条司法案件、37份裁判文书及2次行政处罚记录,却仍能持续中标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等多所学校的配餐项目。连马甲都没换,这种“问题企业仍能入场”的怪象,折射出供应商管理体系的深层病灶。
其次,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事件曝光后的“积极调查”表态,难以掩盖监管体系的日常失灵。国家要求校园配餐企业接入“互联网 + 明厨亮灶”系统,实现加工过程实时可视,但绿捷事件中,从虾仁采购到炒蛋制作的全链条问题均未被及时发现。这暴露出“装了设备没人看、有了预警没人管”的技术空转现象。
多地校园配餐招标仍以价格为核心评审标准,忽视供应商的信用评级、品控能力和过往记录。全国政协委员洪明基早已警示,这种模式必然导致“低价牺牲安全”,亟需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招标体系。事实上,校园配餐领域长期存在“下浮率报价”的内卷式竞争,企业为维持利润不得不压缩食材成本。虾仁作为易变质食材,对储存、运输的温控要求极高,而绿捷事件暴露的问题,本质上是“低价中标”模式下,安全标准让位于成本控制的必然结果。
这次绿捷公司的问题虾仁炒蛋被撤下了,但校园食品安全的隐患并未随之消失。校园餐桌的安全从来不是靠企业 “自觉”,也不是靠监管“突击检查”,而是需要制度、技术与责任的深度融合。
当供应商的信用评级与招标资格直接挂钩,当学校的食品安全责任与校长乌纱帽紧密相连,当监管的AI预警能即时触发整改,当家长的监督能真正穿透后厨的“围墙”,校园餐才能真正让人放心。否则,今天撤下的是臭虾仁,明天可能还会有更多威胁孩子健康的问题菜品,在某个被忽视的角落悄然上桌。
守护校园餐桌,本质上是守护国家的未来。这道必答题,容不得任何敷衍与拖延。